站内公告:
2025-10-13 16:44:07 点击量:
屯昌县的梦幻香山共享农庄,藏着一片 40 多公顷的 “香的海洋”。沿着木质栈道前行,马鞭草的紫浪与薄荷的清冽在风中交织,92% 以上可提炼精油的四香植物,让空气都染上甜意。山西游客李先生一家本计划一日游,最终却在此停留数日:5 岁的女儿在香草工坊学做香包,年过七旬的父母在中医养生驿站体验理疗,而他自己则沉迷于香茶与香餐的独特风味。
这片花海不仅滋养游客,更成为村民的 “聚宝盆”。曾经种甘蔗的王阿婆,如今在农庄封装干花香囊,每月能赚 3000 多元;“企业 + 合作社 + 农户” 的模式,已带动周边 200 多户农户增收,2024 年农庄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,综合收入达 4500 万元。当暮色降临,精油工坊的灯光与花海相映,香氛与笑声一同飘向远方。
二、稻田深处的田园牧歌
儋州嘉禾共享农庄的山兰梯田里,广东游客陈先生正带着孩子学插秧。“孩子终于知道米饭不是从超市来的。” 他脚下的田地,曾是荒漠,如今已变身喜禾热带水果主题公园,农耕体验与自然教育在此交融。白天在 “稻田课堂” 抓泥鳅、学收割,夜晚则在星空露营地仰望银河,稻香与虫鸣构成最治愈的背景音。
这座农庄早已超越传统农业范畴,联合 11 个自然村打造 3600 余公顷田园综合体,让周边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.2 万元增至 2.8 万元。在亲子游乐区,滑梯与稻草人相映成趣;非遗手工坊里,老艺人教游客编织竹器,指尖流转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乡村的生机。
三、古宅中的耕读传承
临高耕读山房的老榕树下,非遗传承人正讲述临剧故事。8 栋修复的明清古建筑里,陶艺馆的转盘不停转动,农具馆的犁耙泛着时光的光泽,这里是农庄,更是文化传承的驿站。黎安村村民陈学伟把老房子租给合作社改造成食舍,自己负责研学接待,每月收入 4000 多元;符阿婆的陶艺作品在展销中心热销,跟着高校老师学艺后,她每月多赚 2000 元,而农庄培养的 12 名本土匠人,已斩获 3 项省级金奖。
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 不再是诗句。游客清晨在菜园劳作,傍晚诵读《弟子规》,夜间围坐参与 “耕读夜话”。北京游客张先生感慨:“在古宅里捏陶、种稻,才懂什么是活着的传统文化。”2024 年,这里接待游客 12 万人次,更成为 2 万多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。
四、山野间的四季闲趣
农庄的魅力从不局限于一地。广东连平的上坪镇,三月桃花铺就 “十里粉霞”,七月鹰嘴蜜桃挂满枝头,新镇村的民宿里能尝到最新鲜的桃胶炖品,“趣莞集” 小镇的游船载着游客掠过碧道与峰林。京郊平谷的南山村被称作 “无围墙美术馆”,清华美院的艺术作品散落村间,金海湖的垮炖鱼与虹鳟鱼刺身,是山野馈赠的美味;怀柔北沟村的瓦美术馆里,现代艺术与慕田峪长城的剪影相映,民宿的露台能望见长城在暮色中蜿蜒。
河北广宗的樱紫农庄则藏着别样热闹:孩子们在浑水摸鱼区欢笑,成年人在星空下烧烤,共享厨房里飘出刚采摘的蔬菜香,四季花海中的 “天空之镜” 定格无数笑脸。从海南的芳香到京郊的长城,从岭南的花海到冀北的田园,这些农庄如同散落在乡野的珍珠,既装着城市人的乡愁,更盛着村民的希望。
当炊烟升起,陶罐里的米粥咕嘟作响,田埂上的脚步轻踩晨光,农庄早已不是简单的景点,而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密码,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。
微信扫一扫